欢迎您的到来!
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调研思考

关于锡盟留守流动儿童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11-20 来源:组宣部

  

  关于锡盟留守流动儿童的调研报告

  留守流动儿童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近年来,这个特殊群体的问题不断凸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深入了解全盟留守流动儿童分布情况,了解留守流动儿童在生活、教育、心理等方面面临的困难,锡盟妇联就留守流动儿童状况开展了调研。此次调研覆盖我盟13个旗县区,通过多种形式对全盟留守流动儿童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锡林郭勒盟辖91021区,聚居着蒙、汉、回、满、达斡尔等20多个民族,全盟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176万人。全盟现有外出务工人员13.8万人,流动人口15.6万人,0-18儿童171102人,其中女童84899人。现有留守流动儿童4547人,女童2360人,流动儿童15741人,女童8027人,留守流动儿童总数最多太旗12951人。

  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流动儿童自身面临的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能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与孩子的沟通少、交流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从调研结果看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注的少,难以与孩子进行沟通,“代沟”问题更加明显。而流动儿童虽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往往忙于生计,也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真正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因而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2、心理问题突出。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失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问题突出。与普通儿童相比,留守流动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对不良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了“问题孩子”,有的甚至走上的违法犯罪道路。

    3、意外伤害问题严重。留守流动儿童因为父母不在家或忙于生计,缺乏家庭管护,他们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特别是留守流动儿童的家里往往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受到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

    4、留守流动儿童学习情况堪忧。一方面,由于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识的制约,使得他们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教育引导往往不得法,特别是留守流动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重养轻教,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致使留守流动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学习成绩不好,厌学、逃学、辍学的倾向比较明显。 

    (二)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面临的社会问题

    1、缺乏统一领导协调机构。做好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仅靠哪个部门的力量都是不够的。目前教育、团委、妇联、文明办等部门都在做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但未形成合力,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管理。这种状况不利于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统筹管理和进一步开展。

    2、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资金不足。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虽然受到了重视,但仍处于探索和摸索阶段,特别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在互相衔接上需要加强。但经过调研发现,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方面缺乏必要物力、财力和人力,成为制约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二)学校教育措施不力。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有的班级五、六十人,教师心有余力不足,对留守流动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流动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流动儿童难以管理。再加上留守流动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缺乏有效的措施。

    (三)社会对留守流动儿童关注不够。农村牧区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流动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流动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整合资源。由于留守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把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以统筹,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各级政府的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各有关单位为成员,牵头关爱工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着力攻破留守流动儿童发展面临的问题,切实为留守流动儿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对关爱工作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体分解,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督查机制、激励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家长学校的开办等多种形式,拓宽留守儿童流动家庭获取教育信息的渠道,引导留守流动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帮助外出务工的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要给孩子更多时间的关注,挤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分享成败得失,用自己的经验激励孩子成长。应该认识到,仅仅给孩子以物质上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三)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

  一是教育部门要根据流动留守流动儿童实际,进行有关加强自我保护、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特别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健康教师,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二是关工委、妇联、共青团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符合儿童身心的活动,维护儿童合法权益。不断打造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等活动阵地,进一步巩固学校家长学校,大力发展嘎查村、社区家长学校,规范对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建立留守流动儿童档案,完善情况登记、结对帮扶、沟通交流等制度,充分发挥班主任、爱心家长、志愿者的作用,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照料,让留守流动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三是司法部门要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的保护,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留守流动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

    四是民政部门要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留守流动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及时发现并帮助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符合规定的农村医疗救助条件的留守流动儿童,要对其及时进行医疗救助,有效解决困难留守流动儿童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是卫生行政部门要改善留守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根据留守流动儿童的营养状况,制定干预措施,组织编印科学实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开展儿童营养、喂养知识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等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改善留守流动儿童健康状况。

    

版权所有:锡林郭勒盟妇女联合会 主办单位:锡林郭勒盟妇女联合会
电话:0479-8219327 传真:0479-8219620 邮箱:xmflbgs1@163.com
蒙ICP备19004342号